鹿城志愿者:这里是草原上一座温暖的城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包头,素有“鹿城”、“草原钢城”的雅称,而如今,随着志愿服务理念的普及,又为这座城市标明了新的注解——“志愿之城”。志愿服务,如一颗颗文明的种子,播撒爱心,传递文明,为这座城市注入越来越多的关爱和温暖。
温度
包头志愿服务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期,1959年1月19日《人民日报》一版发表社论《保证重点,支援包钢》,成千上万的“志愿者”从祖国各地奔赴包头,掀起了建设包钢的热潮,使得志愿服务在包头起源、发展并不断壮大,成为包头道德建设的优良传统和广大市民的行动自觉。
承办“全国雷锋车队志愿服务经验交流会”。图片来源:包头文明网
以打造“志愿之城”,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社会化为目标,包头市的一些经验做法和工作成效走在了全自治区和全国前列。在自治区率先实施《包头市志愿服务条例》,法治化工作取得新突破;率先成立全区排名前列志愿服务学院,专业化培训迈上新台阶;率先在全区启动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项目化运作模式取得新成效;成功承办“全国雷锋车队志愿服务经验交流会”并成为“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会员单位,志愿服务交流合作取得新进展。
雷锋车队。图片来源:包头文明网
截至2016年年初,全市注册志愿者达38.3万,占建城区常住人口比例为16.2%,常态活动人数达30.6万,开展活动43000余次,注册志愿者每年人均活动时间48个小时。各类志愿服务队达1552余支,其中文明单位学雷锋队伍996支,党员学雷锋队伍155支,社区志愿服务队251支,各级各类社会公益组织150个……
一组组数据之中,涵盖的不仅仅是志愿服务工作的发展和进步,更包含着每一个包头人的爱心、热心、真心。
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理念,积极倡导志愿服务精神,着力加强志愿服务阵地、品牌、队伍和机制建设,全市志愿服务工作呈现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我们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志愿者的人数有了一定规模,而且活动由原来单一、简单、粗放式,向精细化、专业化层次转变和发展,更多的志愿组织涌现,加上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城市越来越美丽,人们的精神需求通过志愿服务来体现,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风尚,让我们的城市变得更加的有温度。
温暖
在青山区都兰社区的烘焙室里,老师正在耐心地给社区居民介绍着制作蛋挞的步骤,居民有的称重、有的搅拌,欢声笑语撒满了每个角落。自从今年社区建起烘焙室,热爱美食的冯阿姨就成了这里的常客,像这样的特色活动社区几乎每星期都举办。“自从社区里建起了烘焙室,我和几个邻居大姐,只要一有时间就来这里,这里不仅有全套的烘焙设备,还有老师手把手的教我们,我学会了回家给小孙子做,他也想自己亲手做,我就领着他一起来了。”小小的烘焙室里弥漫着浓浓的甜香,笑声传遍了整个社区。
都兰社区“七彩之光”志愿服务队在行动。图片来源:包头文明网
都兰社区是包头市首批评选出的“文明社区”。社区根据志愿服务发展情况,以其中颜色作为代表,创建了七彩之光志愿服务队,并组织志愿者广泛收集整理居民服务需求,及时联系专业的社会组织,安排志愿者上门开展服务。
家政服务、文体活动、心理疏导、医疗保健、法律援助……随着社会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服务越来越社区化。这些与群众利益、社会和谐息息相关的服务既需要专业机构的参与,也需要志愿服务的补充。为此,包头市出台了社区志愿服务制度化实施意见及工作方案,在全市建成标准示范站45家,90%以上的社区建有志愿服务站(点)。
在昆区,社区志愿服务一直是包头汇美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着力加强的重点工作,在白云路街道办事处党工委的领导下,汇美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成立了定期从事志愿服务和社工服务的党支部,目前联合三个社区六十多名党员的志愿服务队,为辖区居民开展有针对性的特色服务。乌兰社区则以“邻里守望、互助圆梦”为主题,以“多彩人生”学雷锋志愿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目前,已注册社区学雷锋志愿者805人。
青山区保利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室。图片来源:包头文明网
青山区保利社区开展了“三工联动乐老汇”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由社工提供专业化服务,对空巢老人建立个性档案,注重心理调适和关怀慰藉;义工提供菜单式服务,从社区失业人员中选定有意愿并且有能力为空巢老人服务的人员,以邻里照护的方式每天到老人家探望一次,帮助购物、做家务、洗澡等,并以“为老服务券”抵偿购买义工服务;助工提供精细化服务,为老人发放爱心呼叫电话,一键接通12349呼叫平台,就近提供服务,以邻里互助的形式建立了无围墙的养老院。目前,保利社区拥有专业社工6人,助工26人,义工568人。
骑行公益情系北梁。图片来源:包头文明网
东河区北梁新区北一社区以“情系北梁”系列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整合辖区资源,组建了文化艺术、医疗卫生、再就业服务等19支社区志愿者服务队。目前,已有注册志愿者736名,建立市级社区志愿服务示范站,两年来积极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300多次,提供“菜单式”志愿服务,畅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成立志愿服务学院。图片来源:包头文明网
随着人们对于精神层面的需求越来越高,文艺志愿服务在文艺工作者与人民群众中间架起一道桥梁,包头市文联成立文艺志愿服务中心,确定“三级联动、四层推进”的工作思路,建立了“三传五定一展示”的工作机制,稳步推进文艺志愿服务工作;2014年,依托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西部地区排名前列志愿服务学院,设立项目培训室、志愿服务展览馆、“互联网+公益”媒体工作室等各类阵地18个,使志愿服务培训工作有固定师资、有规范课程、有固定场地,做到专业化、制度化。
当志愿服务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贴近,志愿服务所带来的温暖传递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志愿服务队伍中,聚水成涓,涓涓细流也能汇聚成“爱的海洋”。
温情
关爱空巢老人、关注青少年成长、扶助困难家庭、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在包头这片四度蝉联文明城市桂冠的土地上,随处可见志愿者们辛勤耕耘的身影。
红红火火过大年。图片来源:包头文明网
自2010年包头市开展“我们的节日·红红火火过大年”主题活动以来,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创新、规模不断扩大。挂灯笼、贴春联、年画、祭祀祈福,看冰灯、逛庙会,逛花市、乡村大集演出、自办“春晚”……每一次活动,都是传统文化的大发扬,民族情结的再凝聚,乡音、亲情、欢乐,固根、圆梦,交织着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丰富内涵的“我们的节日”正成为老包头文化的一个镜像。而“我们的节日·红红火火过大年”也成为了包头人心照不宣的默契,只要年在那里,我们就一定准时赴约。
除了“红红火火过大年”,围绕春节、端午节、国庆节以及学雷锋月等重要节庆节点,我们还开展“祥和端午”“邻里守望”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每年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万余次,“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逐步成为包头市民的一种生活习惯,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志愿服务工作者的脚步从不会停歇,一个又一个“奇思妙想”,不断创新着志愿服务的工作模式。
积极探索社会组织孵化、政府购买服务等模式,推动志愿服务项目化运作。昆都仑区采用“1579”工作服务模式,即运营1个区级社会组织孵化园,打造5个示范型服务社区,创立7个品牌活动,包涵9项孵化服务功能,形成了培育、扶持、孵化社会组织的良性循环,现已孵化成熟社会组织128家。
实施品牌项目,围绕北梁棚改,实施“情系北梁”志愿服务项目,帮扶贫困学生383人、残疾人846人、空巢老人967人和农民工近1000人;围绕精准扶贫工程,实施志愿服务“五个一千”工程,789家文明单位志愿服务队结对帮扶嘎查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五失青少年、残障人士、贫困户等五类人群,填补了农村志愿服务的少有。
礼遇志愿者。图片来源:包头文明网
2014年,包头市出台实施《包头市志愿服务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排名前列次把对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的保障明确写入条款。《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志愿服务组织应当按照志愿服务时间、志愿服务绩效、志愿服务社会影响等条件申报志愿者星级评定。《条例》第三十二条,鼓励有关部门、企业事业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聘用志愿服务表现突出的志愿者。《条例》颁布后,对志愿者的礼遇落实在方方面面,并逐渐从政府层面的认知扩展为全社会的共识。
每隔两年举办一次的星级志愿者、优秀志愿服务组织评选表彰活动,在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大会上对荣誉组织和个人进行隆重表彰,并在就学、就业、就医、出行等方面给予星级志愿者适度回馈。让被选树出的榜样典型用自身的事迹影响着、引领着越来越多的人。截至目前,包头市已评选出市级以上优秀志愿者179名,优秀志愿服务组织40个,形成志愿服务课题研究成果5项,投入志愿者礼遇回馈经费近400万元。此外,包头市还建立了重大节假日各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带头走访慰问道德模范制度,不仅为道德模范送上问候祝福,还帮助道德模范解决生活困难。“好人有好报”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未来,都是不变的准则。
小城大爱
一个城市的魅力,不仅在于外表,还在于精神。志愿服务,如一颗颗文明的种子,播撒爱心,传递文明,为这座城市注入越来越多的关爱和温暖。
积极搭建平台,让志愿服务暖人心;加强阵地建设,夯实志愿服务基础;打造品牌活动,扩大志愿服务影响力,积小善为大德,积小善为大爱。
在包头这片四度加冕文明城市桂冠的土地上,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风起云涌。志愿者们犹如一个个小小的火种,默默地散发着光和热,照亮着周围的世界,温暖着身边的人。
参与志愿服务、礼遇志愿者,已成为整个城市的共识,这样的观念也从政府倡导渐渐走入民间。志愿者无私奉献,全社会对志愿者以礼相待,二者相互促进,让“志愿之城”的热度不断高涨。(包头市文明办 赵磊 刘洋)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