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业主买房后遭骚扰电话轰炸,个人信息安全谁来保护?

搜狐焦点包头站 2019-07-22 10:39:05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网友“东北的冬天雪满地”称,自己在买房签过合同后,几乎每天能接到3至5个装修公司的销售人员电话,问其是否有装修意向,并且知道业主新房具体位置。

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对路边地推留电话的方式开始快走逃避,对线上任何要求发送验证码手机登录的活动都谨小慎微......这些条件反射般的自我保护大抵源自不停歇被电话骚扰的痛苦“体验”。小到电话公司电话套餐推销,大到购房后接到各类楼盘及装修公司电话,在被骚扰电话“轰炸”的日常,消费者除了克制忍受、电话拉黑,也该叩问个人隐私权的边界和保护问题了。

7月16日,新浪微博有多位网友投诉称自己在购房、租房活动后,频繁接到装修公司、售楼部等工作人员的电话,邀请其了解公司的优惠项目。

网友“东北的冬天雪满地”称,自己在买房签过合同后,几乎每天能接到3至5个装修公司的销售人员电话,问其是否有装修意向,并且知道业主新房具体位置。

泄露他人信息获利可获刑罚

记者通过梳理今年初至今的相关报道发现,遇到类似问题的不止该网友一人。

据绍兴晚报今年1月报道,新昌居民孙先生在房子交付的第二天,就可是频繁接到推销电话。“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接到10多个电话。”面对不断的骚扰电话,孙先生才意识到自己的个人信息可能被他人泄露了。在绍兴,不止是新昌,嵊州业主也有类似遭遇。后通过民警调查发现泄露这些信息的竟是业主新房所在小区的物业工作人员泄露的。办案民警介绍,“同行之间互相分享公民个人信息,并从中获利,俨然已经成为一个行业潜规则,很多人不知道这其实已经涉嫌犯罪。”依据我国《刑法》第253条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或者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将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给他人,较高可判处7年有期徒刑。

澎湃新闻在6月报道,2017年12月,诸暨市民小朱刚买了一套婚房,没多久就接到各种各样的推销电话,从售楼商铺到装修设计,电话那头不但能准确说出小朱的姓名,甚至连其购买的楼盘房号也一清二楚。警方调查发现,拨打骚扰电话的是某家居公司外聘的十几个人拿着2万条公民信息逐一拨打电话进行推销。审查发现,泄露这些信息的系某装饰公司的设计师骆某而骆某获取房产信息的“上家”有两个:一个是诸暨某房产公司的内勤财务处,另一个则是某房产公司前员工杨某处。因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陈某、杨某、骆某等3被告人被诸暨检方提起公诉。法院经审理判令,陈某、杨某、骆某3人因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均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4年,并处罚金1万元。

住房合同应注意买受人信息保密条款

既然《刑法》明确表示,以窃取或者其他方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需要承担刑事责任。那么,准备购房的消费者应该怎么做才能维护个人信息安全,避免此类电话骚扰事件的发生呢?

律师建议,消费者在签订购房合同前要确定买受人信息保密条款,作为保护自己个人隐私的重要凭证。据了解,新版购房合同增加了买受人信息保密条款,明确开发商对购房者信息负有保密义务。具体来说,非因法律、法规规定或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纪检监察部门执行公务的需要,未经购房者书面同意,开发商及其销售人员和相关工作人员不得对外披露买购房者的信息,或将购房者信息用于履行本合同之外的其他用途。

此外,有民警也提醒广大社会公众,应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尽量不要随意提供个人信息,若发现有个人信息泄露,及时向公安部门、消协等管理部门和相关机构投诉举报。

(文章来源:中国消费网)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